在浙江大学迎来百年校庆的特殊时刻,一份凝聚着校史温度与人文关怀的铜尺定制伴手礼,正以沉甸甸的质感诉说着跨越世纪的教育理想。这把看似寻常的测量工具,被赋予了丈量时光、校准人生的深刻寓意,成为连接浙大过往与未来的精神信物。
铜尺的材质选择本身就暗藏深意。精选的 59 号黄铜经十二道工序锻打抛光,既保留了金属的沉稳光泽,又具备经久耐用的物理特性。正如浙大 “求是创新” 的校训精神,在时代浪潮中始终保持着坚韧内核。尺子全长 25 厘米,暗合浙大建校于 1897 年(25 毫米为 1 英寸,隐喻中西文化交融),边缘处精心打磨的 45 度斜角,既避免了使用时的磕碰,又象征着浙大在学术探索中始终保持的开放姿态。
浙江大学在校庆之际选择纪念品和伴手礼时,通常会考虑礼物的文化内涵、实用价值以及象征意义。特别是定制的铜尺作为校庆纪念品,它不仅是一件实用的学习工具,更是承载了学校历史与精神的重要载体。
校庆纪念品铜尺定制三件套
展开剩余74% 文化内涵:这款铜尺在设计上巧妙地融入了浙大的标志性元素,如校门剪影、“求是创新”的校训、不同时期的校徽图案等,这些元素代表了浙大百年的历史传承和学术精神。 实用价值:作为一种文具,铜尺具有实际用途,可以用于学习和工作中。这使得它不仅是一个装饰品,而且是一个经常使用的物品,每次使用都能提醒使用者其背后的深厚含义。 象征意义:铜尺的长度与刻度被赋予了深刻的寓意,它们不仅丈量物理空间,也象征着求知路上的每一步探索和创新征程中的每一次突破。 个性化定制:为了增加纪念品的独特性和专属感,铜尺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,比如刻上特定届别的校友入学与毕业年份、杰出贡献者的姓名与荣誉,甚至预留区域供个人刻写寄语或名字。 工艺品质:采用高品质黄铜材质,经过多道精细工序打造,确保其耐用性和美观性。表面处理技术保证了长久使用后依然清晰可见的刻度,体现了严谨细致的态度。 包装设计:精美的包装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特制的锦盒和内部的保护措施让铜尺显得更加珍贵。附带的介绍卡片详细说明了设计理念和历史背景,增加了礼物的文化深度。大学文创铜尺定制伴手礼
尺面设计堪称一部微缩的校史图鉴。正面左侧以阴刻工艺呈现浙大校徽,盾形图案中的 “求是” 二字采用竺可桢校长当年题写的笔迹,笔画间的顿挫感仿佛能让人触摸到老校长踏遍西南联大时的艰辛。右侧则是按比例缩小的紫金港校区校门剪影,激光雕刻的线条细腻到能看清门楣上的雕花,与背面玉泉校区的老图书馆轮廓形成时空对话。两道平行的刻度线之间,穿插着浙大历史上的六个关键年份:1897 年求是书院创立、1928 年定名国立浙江大学、1952 年院系调整、1998 年四校合并、2017 年入选 “双一流”、2025 年百年校庆,每个年份旁都配有微型图标,如 1937 年的西迁草鞋图案,无声诉说着 “文军长征” 的峥嵘岁月。
更令人称道的是铜尺的隐藏细节。在 20 厘米刻度处,有一个极细微的星芒标记,对应着浙大在天文学领域的突出成就;背面中段的 “弦图” 纹样,源自数学家陈省身先生的微分几何研究,将理科优势巧妙融入设计。最特别的是尺子末端的二维码,扫码即可进入 “我的浙大时光” 互动页面,学生可上传在校记忆,生成专属电子纪念册。
这份伴手礼的包装同样暗藏巧思。采用再生纸浆压制的礼盒上,烫金印着 “知物由学” 四个篆字,取自《汉书・东方朔传》,呼应浙大 “教育为本” 的办学理念。内盒衬里是竺可桢老校长考察西北时的手稿复刻,字里行间的严谨与热忱,无声传递着治学精神。礼盒侧边还设计了可拆卸的书签,正面是浙大标志性建筑之江钟楼的剪影,背面刻着校歌中的 “树我邦国,天下来同”,既是纪念,也是期许。
开学入学礼物大学书签
当学生们接过这把铜尺,触摸到的不仅是金属的微凉,更是一所大学穿越百年的温度。它可以是绘图时的精准工具,是阅读时的雅致书签,更会成为人生道路上的精神标尺 —— 提醒着每一位浙大人,以 “求是” 之心丈量世界,以 “创新” 之志开拓未来。这或许就是校庆纪念品最珍贵的意义:让瞬间的庆典,化作永恒的传承。
综上所述,浙江大学选择铜尺作为校庆纪念品,是出于对其物质载体与精神内核完美统一的考量。它通过“尺”来传递知识探索的精神,“铜”来映照“求是”精神的永恒光芒,并以“礼”凝聚全球浙大人的力量。这样的纪念品既能够体现对传统的尊重,又能够激发对未来发展的信心,无疑是对浙大百年辉煌的最好致敬。
发布于:上海市辉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